临床上鼻出血的情况并不少见,而导致反反复复鼻出血的耳鼻喉科疾病也有很多。对于反复鼻出血的病人,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如何处理?对于耳鼻喉科之外可能涉及的疾病,又如何进行早期鉴别,从而避免误诊误治呢?
以下从一例鼻出血病例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病例摘要
患者,女,20岁。反复两侧鼻腔出血7个月。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经常突发右侧或左侧鼻腔出血,出血量约5~10 ml,捏鼻或用纸填塞可自行缓解,虽多次到当地医院就诊,均考虑干燥性鼻炎、鼻中隔偏曲而予以麻黄碱棉片收缩而好转,未予重视和系统诊治。1个月前患者因感冒口服感冒及抗病毒冲剂,效果不佳,且近2周反复多次出现鼻出血,出血量约20~30 ml不等,经多次鼻腔填塞效果仍不佳,反复发作无明显好转而来我科就诊。
鼻窦内镜检查示:双侧鼻腔黏膜干燥,见碎片状浅糜烂面,弥漫性渗血,利特尔区显著(图1)。出血量在10~30 ml/次,色鲜红。予麻黄素棉片填塞。
同时因出现纳差、消瘦、口腔溃疡及夜晚出现发烧到内科就诊,查血WBC 1.68×109/L,RBC 3.03×1012/L,HGB 86.0 g/L;谷丙转氨酶134,谷草转氨酶472,碱性磷酸酶119,r-谷氨酰转肽酶436,经保肝治疗后效果欠佳,指标恢复不明显,而到血液科就诊,经骨穿检查骨髓正常。
后因面部出现碟型红斑而转到风湿免疫科就医,经查血常规示:WBC 1.74.85×109/L,RBC 2.93×1012/L,HGB 83.0 g/L,PLT 24×109/L,网织红细胞0.7,铁蛋白1588,维生素B12 1441;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阳性;自身抗体定量检查示:ANA 141.13 U/ml,抗ds-DNA抗体112.32 U/ml,抗RNP抗体103.85 U/ml,抗Sm抗体92.12 U/ml;IgG 21.02 g/L,C3 0.28 g/L,C4 0.045 g/L;24 h尿蛋白定量示0.19 g。
诊断:
①系统性红斑狼疮
②鼻出血
治疗方法
1.对因治疗
予激素甲基强的松龙120 mg/d静滴及对症辅助治疗。
2.对症治疗
首选麻黄素棉片进行自后向前、自下而上层次紧压填塞后出血停止。同时给予适量止血药、补液、抗生素等治疗,嘱患者半卧位休息,注意补钙,可多食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的易消化食物,避免长期低头、咳嗽、打喷嚏、便秘等诱发出血因素。1周后开始分次取出压迫棉片,5d后全部取出,鼻内镜下示:利特尔区仍渗血,其余大部分糜烂面明显回缩。因填塞压迫有一定痛苦、易致鼻腔擦伤,且患者情绪紧张,暂时不再给予填塞压迫治疗,指导患者采取指压法止血,此种方法简便易行,无痛苦,对于少量渗血效果佳。
【指压法:用拇指和食指按压鼻翼两侧10~20 min,然后缓慢放开手指,观察5 min后如无出血可下地适当活动,如再次出血,可重复上述动作,一般压迫1~2次后出血可停止。】
同时给予复方薄荷油滴鼻液滴鼻。持续2周后患者突然鼻出血再次加重,立即于内镜下用吸引器吸尽鼻腔血性分泌物,见鼻中隔前上段及下中鼻甲前端片状糜烂面,考虑为长期应用激素所致,自行愈合较慢,与患者充分沟通后,鼻腔表面麻醉下行等离子术治疗,出血停止,微填塞涂红霉素眼膏棉片,1周后取出观察糜烂面大部分愈合。此后未再大量出血,数次少量出血均可用指压法止血。
红斑狼疮性鼻出血易反复,但出血一般不会太剧烈,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采用局部填压、指压法及等离子烧灼治疗即可逐渐治愈。
治疗结果
患者入院经治疗2周后复查血常规:WBC 6.6×109/L,RBC 3.12×1012/L,HGB 9.2 g/L,PLT 159×109/L。鼻出血次数及量逐渐减少,出院时已不再鼻出血。经随诊1年患者病情稳定,泼尼松逐渐减量至10 mg/d。
总结
鼻出血一般处理原则:
局部止血
寻找出血原因
病因治疗
(1)局部止血:
可行鼻腔出血点烧灼或前鼻孔填塞,来源于鼻腔后部出血可行后鼻孔填塞。
内镜下止血术。
必要时责任血管结扎或栓塞。
(2)寻找出血原因
局部原因
1)外伤
2)鼻中隔偏曲
3)鼻腔、鼻窦或鼻咽部肿瘤:其中鼻腔血管瘤最为常见。恶性肿瘤早期多表现为涕中带血,鼻咽肿瘤表现为回吸性血涕。
4)鼻腔异物:多见于儿童。
5)鼻腔鼻窦炎症或特殊感染:出血量较少。
全身原因
1)循环系统疾病导致的血管压力过高:其中最常见的是高血压病和动脉硬化。
2)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各种血液病、服用抗凝药物、肝病和化学物或药物中毒等。
3)内分泌功能异常:导致经期和妊娠期鼻出血。
4)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此病为显性遗传性疾病,常有家族性鼻出血史。
5)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多发生在疾病的高热期。
(3)病因治疗
根据导致鼻出血的病因进行对症治疗。在本例病例中,鼻出血为SLE的前驱症状,因此在诊断出SLE之前,患者鼻出血反复发作,单纯止血不能达到治愈目的。全面考虑鼻出血的病因以免漏诊误诊至关重要。
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好发于15~45岁生育年龄的女性,其疾病发展过程往往是加重与缓解交替出现,临床表现亦变化多样,鼻出血、鼻粘膜溃疡、鼻中隔穿孔可能是SLE疾病早期或疾病活动的表现之一。
以鼻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红斑狼疮患者易首诊于耳鼻咽喉科,由于对SLE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及警惕性不足,忽视病史及非特异性化验,极易误诊。对反复发生鼻出血患者,特别是年轻女性患者,常规治疗效果不显著者应考虑到SLE可能,并进行相关检验及血清免疫学方面的检查,以减少此病的误诊和漏诊,以免影响患者的病情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