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是内耳负责平衡的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当姿势改变时,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半规管内移动,影响内淋巴的平衡流动,造成眩晕症。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当头部运动的时候会短暂性的出现眩晕,且发病的时间长短和自身的体质有关。
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典型的表现在体位改变后数秒出现,一般概几秒到几十秒。患者在转头、低头或翻身、起卧床时突然出现旋转性眩晕、头晕,伴有眼震、恶心呕吐,多反复发作。若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很快眩晕的感觉就消失了。
较轻的患者在体位变化时可以只有短暂眼前晃动、漂浮感、旋转感、跳动感,有的还有坠落感;而重者出现天旋地转,恶心、呕吐、腹泻,有的患者出现心慌、胸闷、憋气、出冷汗、手脚发麻、抽筋等表现。
此外,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作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目前耳石症的发病因素仍不明确,可为一孤立的特发症状,也可能由下列因素引发:
1、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性疾病、前庭神经炎、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缓解期、外淋巴瘘、突发性耳聋合并眩晕等均可因细胞碎片的凝集或双侧前庭功能不对称而致发病。
2、老年性退行性改变:迷路发生老化或退行性变时,椭圆囊囊斑发生变性,耳石膜上的耳石脱落再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而发生耳石症。
3、内耳供血不足:因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导致内耳供血不足,椭圆囊囊斑上的胶质膜因营养障碍而变薄,耳石脱落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
4、骨质疏松症:中老年女性患者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75%,骨质疏松症和BBPV发病有关。
另外,头颅外伤后或头部加速运动,如挥鞭样损伤、撞击可致耳石症发生。
耳石症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耳石复位,可选择机器复位或手法复位。其中,手法复位是首选,简单有效和机器复位成功率一致。复位后有头晕、头闷、平衡障碍的患者,可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临床上,真正需要手术治疗的耳石症很少。
为减少复发,在复位治疗后应保持健侧卧位1周,养成高枕睡眠的习惯。注意休息,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为耳石症的诱发因素之一。不论眩晕发作时或发作后都应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忌食肥甘辛辣之物,多食蛋类、瘦肉、青菜及水果;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耳部保健,常做耳石康复操,以避免并预防再次发作。
此外,耳石症患者的精神调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忧郁、恼怒等精神刺激可致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而诱发眩晕。因此,患有耳石症的患者应保持稳定情绪、心情舒畅、胸怀宽广、精神乐观,这对预防耳石症发作和减轻发作次数也是十分重要的。